阐述了安科瑞G3型射波刀加速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介绍了在射波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4例加速器系统故障,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排除方案,为同行维修类似故障提供了参考。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CT图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可解释集成学习模型对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鉴别效能,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以下称“中心1”)220例(231个病灶)和重庆市人民医院(以下称“中心2”)83例(84个病灶)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鳞癌组与腺癌组,其中,中心1鳞癌组60例患者(60个病灶),腺癌组160例患者(171个病灶);中心2鳞癌组18例患者(18个病灶),腺癌组65例患者(66个病灶)。中心1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心2组成独立测试集。首先,采用深度学习模型VB-Net进行图像预处理后在肺窗上自动分割肿瘤区域,基于分割后的二维切片重建三维感兴趣体积,并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其次,在训练集中采用人工少数类过采样法平衡类别并对提取的特征进行Z分数标准化处理;再次,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得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指标和CT图像特征中鉴别诊断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独立临床因素;最后,采用AdaBoost、Bagging决策树、XGBoost 3种集成学习算法联合独立临床因素和Radscore构建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鉴别诊断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效能,采用沙普利加法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技术分析特征贡献度及决策过程。结果:在3种集成学习模型中,AdaBoost和Bagging决策树模型存在过拟合问题,XGBoost模型取得了最佳效能,在训练集、验证集和独立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939、0.887和0.853。SHAP分析显示,Radscore是影响模型效能最重要的特征,生成的决策图可实现模型鉴别诊断过程的可视化。结论:基于临床指标、CT图像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可解释集成学习模型可较好地在治疗前无创区分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肺癌组织学亚型的辅助诊断工具。
介绍了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概况,综述了机器学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CT和MRI影像学诊断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机器学习在HCC CT和MRI影像学诊断及预后预测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CBCT图像引导下的负压气垫和热塑体膜在腹盆腔肿瘤放疗中的平移误差、旋转角度误差,以及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者的复位通过率,为患者选择体位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某院收治的腹盆腔肿瘤患者70例,根据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负压气垫组和热塑体膜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在首次接受放疗时及疗程中均进行一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并将验证图像与计划图像进行配准。对比2组患者的旋转角度误差及x轴(左右)、y轴(头脚)以及z轴(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以初次定位的中心层面为基准,对比2组中心点在z轴(前后)方向与y轴(头脚)方向的误差(Δz和Δy),以同时满足Δz≤5 mm与Δy≤3 mm为复位通过标准,统计2组的复位通过率。根据BMI将患者分为未超重(BMI<25 kg/m~2)和超重(BMI≥25 kg/m~2),统计2组中不同BMI患者的复位通过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在x轴(左右)方向和y轴(头脚)方向的平移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体膜组在z轴(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更小,与负压气垫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旋转角度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 3)。2组的复位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4)。负压气垫组未超重的患者复位通过率为40.00%,热塑体膜组为77.14%;负压气垫组超重的患者复位通过率为25.71%,热塑体膜组仅为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9)。结论:在腹盆腔肿瘤放疗中,负压气垫和热塑体膜2种固定方式所产生的摆位误差均较小,热塑体膜固定方式可以减少z轴(前后)方向的平移误差,在BMI<25 kg/m~2的患者中更为适用,负压气垫固定方式更适合BMI≥25 kg/m~2的患者使用。
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设备验收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设计多端协同医疗设备验收管理系统。方法:多端协同医疗设备验收管理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设计架构,前端采用跨平台框架Flutter和Dart语言开发,后端采用Tornado 6.1框架和Python语言开发,前端与后端服务之间的通信遵循RESTful设计原则,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请求进行交互。整个系统包括用户管理、基础信息管理、验收管理3个功能模块。结果:该系统实现了医疗设备验收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支持跨平台管理验收报告及相关附件、医疗器械注册证等内容,提高了验收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医疗设备验收的多端协同管理,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介绍了20家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飞行检查情况,分析了企业在厂房与设施、设备、文件管理、设计开发、采购、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7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关键控制点,提出了提高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企业人员能力水平、增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力等对策,对企业提升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颌骨营养管(nutrient canals,NCs)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某中心口腔科就诊的234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其中牙周炎患者120例(作为牙周炎人群组)、牙周正常人员114例(作为牙周正常人群组),根据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吸收程度将牙周炎人群组患者分为第1亚组(吸收长度≤1/3根长)、第2亚组(1/3根长<吸收长度<2/3根长)、第3亚组(吸收长度≥2/3根长),每组40例。采用CBCT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牙周正常人群组和牙周炎人群组下颌骨NCs检出数量;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牙槽骨吸收程度的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NCs的检出数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下颌骨NCs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CBCT检出下颌骨NCs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性别间下颌骨NCs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亚组之间下颌骨NCs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亚组与第2亚组、第1亚组与第3亚组的下颌骨NC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亚组与第3亚组的下颌骨NCs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NCs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年龄(OR=1.069,P<0.001)和患有牙周病(OR=0.154,P<0.001)。结论:CBCT在评估下颌骨NCs与牙槽骨吸收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目的:为了提高乳腺手术的教学效率,研制一种单人乳腺手术教学系统。方法:单人乳腺手术教学系统由磁悬吊牵拉装置和乳房模型组成。磁悬吊牵拉装置由磁悬吊组件与磁牵拉组件组成,其中磁悬吊组件由支架、外磁体与内磁体组成,磁牵拉组件由磁性底座和弹性抓钳组成。乳房模型以屠宰场获得的猪腹部组织为基础构建。将12名外科实习医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2组以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术为目标术式,在乳房模型上进行皮瓣游离操作。其中,实验组使用研制的系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皮瓣游离操作,且2组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需的助手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皮瓣损伤次数、腺体损伤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暴露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人乳腺手术教学系统可有效提高暴露效果,能够满足单人训练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简述了脑机接口集成外骨骼机器人的理论基础,介绍了脑机接口集成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脑机接口集成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瘫、帕金森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脑机接口集成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领域中应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介绍了西门子Mammomat Inspiration乳腺机平板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该平板探测器及其配套电源典型故障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为医学工程人员维修类似故障提供了参考。